《南轩木犀》诗探究 二维码
21
宁志奇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他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张宣公全集》三种六十一卷存世,其中含有张栻的诗词570首之多。在杨世文、张劲松先生笺注的《南轩先生语类》中也载有《南轩木犀》诗,这也是张栻唯一在故里绵竹所作的诗。据《张栻年谱》1载:“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宣公二十四岁。是年,忠献公将归葬太夫人于绵竹。”又据朱熹所作《魏国公张公行状》2一文里有更详细的记述:“......谓公方归蜀,恐摇动远方,旨复令永州居住。候服阕日取旨,公自扶护西归,抵绵竹,即卜日治太夫人葬,附雍公之兆 。宾客纷至,自朝及夕,哭泣应接不少倦。子侄交谏,尊年不宜致毁,而公孝诚自天,不能已也。太夫人既葬十日而谪命至,且有朝旨促迫甚急,公即日就道。”参照以上文献得知《南轩木犀》无疑是张栻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因其祖母秦国夫人计氏逝世,他随父张浚护丧归葬于四川绵竹故里时,为其敬重的祖母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鉴于此前并未见学者对此诗作有笺注和研究,笔者作为南轩故里的绵竹人愿不避浅薄,专就此诗的内容和背景作一探究,不妥之处敬祈读者教正。 《南轩木樨》3: 不随秋月閟天香, 冰雪丛中见缕黄。 却得清寒惜花地, 少须梅影慰孤芳。 这是张栻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所作的一首平起入韵的七绝,初看是写木樨,木樨就是桂花,属木樨科常绿灌木或乔木,花期九到十月,极香。其实《南轩木樨》是诗人托物言志,运用委婉、细腻的笔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珍爱,展现了自己怀念崇敬祖母计夫人的内心世界。 该诗的首句“不随秋月閟天香”写秋季的桂花,因为汉晋以后,中国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古人认为桂花本是月宫之物降到凡间,貌不出众却默默为人间播撒芬芳,所以诗人把这种芳香称为天香。而秋月的圆缺却是不断变化的,苏轼《水调歌头》里的诗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以,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候,月圆代表家庭团圆、美满、和谐;生活美好,月缺代表分离、相思之苦。因而此时张栻所说“不随秋月閟天香,”句中秋月应当是指月缺时的分离、相思之苦的意境,这木樨的天香是不会随已缺的秋月一样很快终止、消失,她一定会留芳百代的。閟,古同闭,另有止、尽的含意。一个閟字用的极其准确传神。 由于此期张栻对祖母逝世的悼念,他所植、所赏的桂花应当是白色的银桂而非红色的丹桂,故此,诗人眼前的桂花才会是“冰雪丛中见缕黄”的感受,黄色的桂蕊在雪白的花办中展现出冰清玉洁的神采,在写花的同时也寄托着对祖母计夫人的品格和操守的高度赞美。紧接着笔锋一转,“却得清寒惜花地,少须梅影慰孤芳。”意指这些散发着天香的木樨是在一个清寒也即幽静雅致的惜花之地,而非俗世红尘之中植根的。其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格有如腊梅一般。“孤芳”的意思是独秀的香花,常比喻高洁绝俗者。这是因为张栻与父亲因政事所系,不得不很快就要离别故乡绵竹,那只好让高洁绝俗的木樨与祖母孤芳之灵相伴了。关于“梅影”的含意还可参见宋人朱敦儒(1081-1159)的《桂花·清平乐木樨》5 人间花少,菊小芙蓉老。冷澹仙人偏得道,买定西风一笑前身原是疏梅,黄姑点碎冰肌。唯有暗香长在,饱参清露霏微。 朱敦儒说这桂花的前身原该是梅花,不过是节令更代的缘故,才将原先梅花的冰肌点碎,而玉骨犹存,因此暗香长在。这混有梅香的桂香又同清露杂揉在一起,飘洒于天地万物间,这种桂花是桂花中的珍品,香气特浓,无论从花形花色上讲,都同蜡梅十分接近,怪不得词人就干脆把蜡梅说成桂花的前身了。朱诗也同张栻一样,所写的木樨都同梅影般配,这梅影也可聊慰祖母高洁的灵魂了。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赏析上面的木樨诗,我们还要解答三个与该诗背景方面有关问题。 一、诗中张栻描写的那个幽静雅致的惜花之地究竟是在哪里呢?由于作者并未直接记载写于何处,我们只有寻求旁证了。据《绵竹县志》载:“桂香亭在城西祥符寺内。(今绵竹市人民公园内)宋张栻建。碑碣尚存。有老桂六株。俱高数丈。相传南轩手植。”6 《绵竹县志》所载张栻桂香亭在城西祥符寺内。那么此寺就必须早于南宋,这祥,张栻随父张浚护祖母丧归葬于绵竹期间,到祥符寺办超度法事后在寺院后园里手植桂树才有可能。因此我们还须考证下祥符寺的历史。 祥符寺为绵竹千年古刹。寺庙建筑物及园林占地一百余亩,殿堂及僧舍数十间,僧众多时达数百人。寺旁尚有唐圭峰禅师当年在此卓锡后留下的衣冠墓一座。得名于北宋大中祥符的年号。寺内至今尚存明洪武年御赐僧官碑一幢。 《绵竹县志》还载有清康熙邑令陆箕永桂香亭诗一首。7 桂亭觞咏风流远,尚有珠宫小径通、 尘劫荒余台砌在,露花烟草怨西风。 这就表明早在清康熙之前,绵竹祥符寺就存在为纪念张栻手植桂树的桂香亭了,“桂亭觞咏风流远”即指张栻所咏“木樨”诗。而且绵竹市人民公园内,至今仍有树龄几百年的桂花林,林旁还有在原址重建的桂香亭一座,料想古时桂香亭属碑亭性质,亭中立有张栻题写的那首怀念祖母的《南轩木犀》的石刻诗碑。 至今,祥符寺内尚有民国时期名人王干青所撰一联: 古刹忆当年,唐有圭峰卓锡,宋经南轩读书,清逢翰苑留题,若个禅林真不俗,道场开长老,始由居士布施,继以比丘规划,终得宰官维护,将来法会正无边。 民国时期军阀杨森拍卖了祥符寺等庙产,待高僧能海法师才发愿恢复了祥符寺。当时与郭沫若曾同窗的川大校长周太玄还在祥符寺讲过经。祥符寺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符寺不仅为绵竹县内最著名的北宋古寺,且距计夫人归葬之普润乡柔远里(今汉旺大柏林)仅有十公里的路程,看来《绵竹县志》的关于祥符寺为张栻手植桂树纪念祖母的记载是合符历史地理方面的条件的。 《南轩木犀》诗中的桂树所喻的秦国夫人计氏生平经历和德行,究竟如何呢? 既然张栻的《南轩木犀》是为纪念祖母而作之诗,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计夫人的生平经历和德行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理解《南轩木犀》的诗意。检阅诸多史料后得知,计夫人法号法真,她并非平凡家庭妇女。她名列《绵竹县志.烈女传》之首,8:“张计氏,张咸妻,浚母也。方正有法,生浚四岁,年二十五而寡。父母欲嫁之,誓弗许。勤苦鞠育,浚能言即令诵父所为文。能记事,既告以父言行,无顷刻失教。故浚虽幼,行必端、视必直、坐不欹、言不诳,教使然也。甫冠,入国学,母送之泣曰:门户寒,赖尔成立。当以尔祖父之业为念,条戒语数十端授焉。浚隆贵,所为不当意,必变色示戒。绍兴十六年,浚在永州欲论秦侩奸。恐祸不测,为母累忧之、至体为瘠,母怪,问以实对,母不应、惟诵其父咸绍圣初对策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铖,不忍不言以负陛下。浚遂决。疏上谪连州,母送之曰:行矣,汝以忠直得祸,何愧。”上录烈女传文可知计夫人之高德节操,再简述其生平经历如下: 计夫人,(1076-1155)为北宋雍国公张咸之妻,南宋魏国公张浚之母。张栻的祖母。张咸,元配任氏;继娶赵氏无嗣,再娶计氏法真。计氏为临邛人,祖父计用章和父亲计良辅及弟弟计有功,计家三代举进士,三代为官,而且都是宋代时期的有名诗人、大学者,都有自已的宏著留世。特别是计氏的弟弟计有功,曾任成都提刑,著有《晋鉴》、《唐诗织纪事》八十一卷。 计氏自幼出生在临邛世代为官的书香大户人家,受到儒家传统道徳教育,聪明贤恵,博览群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她嫁给绵竹的大户人家,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张咸。张咸,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通暁天文地理,百家经典,愽学多才,官至成都节度判官。不幸的是计氏所生儿子张浚刚满四岁,其父张咸就病故。当时计氏才二十五岁,就年轻守寡。她的父母亲和乡邻亲友都再三劝她改嫁,她却一口拒绝,发誓决不改嫁,决心要把儿子抚养成才。计氏从此便屏去纷华,常年蔬食,开始学佛,计氏守志,节孝兼全,训子以义,地方人士十分钦佩,称她如教子三迁的孟母。 计氏把毕生的精力心血和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当儿子能会发音说话,她就教儿子读诵父亲生前曾经读过的书。儿子稍能懂亊,她就教育儿子像他的父亲那样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一生光明磊落,正正派派做人,长大报效国家。张浚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孝敬长辈,很有礼貌。在母亲计氏的辛勤抚育下,年幼的张浚是“视必端,行必直,坐不欹,言不狂” 博学多才,品学兼优,得到亲友乡邻的好评,称他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 由于计氏贤母善教,张浚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刚成人就在宋徽宗年间中进士。儿子张浚将离家去赴职上任时,计氏百感交集,眼泪象泉水一样夺眶而出。她高兴激动,她欣慰的是儿子已长大成人,将要报效国家为民做事。但又耽心儿子将离开自己,远去他乡,自已照顾自已,牵挂的心放不下。有多少年积压在心里的话儿要讲,她再三叮咛嘱咐儿子一定要牢记遵循祖训教导,一心报效囯家。并写好的几十条关于政务、军事、思想、道德品行、为人处事的对策办法交给儿子,叫儿子携带在身,早晚诵读,三省吾身。张浚就是这样严格遵循母亲的教诲,严格按照母亲交给的对策办法去处理一切政务。 张浚出任为官的时候,正处在金兵南侵,国家多难之秋,他挺身而出,极力推荐韩世忠和岳飞,率军三年转战川陕大败金兵,使南宋转危为安,立下了卓越战功。1135年,33岁的张浚就任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当抗战金兵统帅。 绍兴十六年,被贬逐在永州的张浚见秦桧踞相位,卖国求荣,欺君误国,忧国忧民,曾想冒死向皇上奏折上谏弹劾秦桧。但又放心不下已七十岁高龄的母亲,又怕诛连家人和下属受罪。因此,成天沉闷不乐,不思饭食,忧虑重重。他的母亲计氏见了,再三追问,儿子才告诉实情原委。他的母亲听了,便即背诵张浚的父亲张咸留下的对策训词: “臣宁言而死于斧铖,不忍不言而负陛下。”并对儿子说,文谏死,武战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要为国为民着想,不要顾虑我和家庭安危。再三支持和豉励儿子去冒死求谏。 在母亲的支持下,张浚冒死连连上书五十次,坚决反对秦桧卖国求荣。秦桧大怒,将他再远逐到连州(广东连县),并只准子侄一人陪同,不准妻子儿女和年老的母亲前去陪伴,妄图害死张浚。已七十多岁高龄的计氏,送儿子去连州,临别时计氏却对儿子高兴地鼓励说道:“你真好样的,完全没有辜负我的希望,没有枉读圣贤书,不必为我和家庭挂念。”一位家庭婦女,竟有如此高度的思想境界和爱国热忱,可谓不让须眉了! 绍兴二十五年(1155),计氏法真病逝,终年七十九。 张浚,张栻双双扶柩归葬故乡绵竹普润乡之柔远里(今汉旺大柏林)。为了对计氏嘉奖表彰,张浚母亲计氏被封为秦国夫人,其生平德行可谓留芳千古。9 三、张栻为什么会专门在绵竹祥符寺后园植桂呢? 这是因为 计夫人与儿子张浚同为虔诚之佛门弟子,计夫人在名列县志烈女篇的同时又名列中国《善女人传》和中国禅宗480位大德之一。据史料记载,计夫人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她的儿子张浚亦游心祖道,一并从大慧宗杲禅师参学。成为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10大慧禅师并给计夫人取号,法真, 一日,大慧宗杲禅师派其徒道谦禅师前来问候她的儿子张浚。张浚便挽留道谦禅师小住数日,为他的母亲说法。道谦禅师于是向法真开示参禅之道。 法真请问道谦禅师:“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 道谦禅师道:“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 法真一听,当下便生起谛信,并发心要依教奉行。 当天晚上,法真便静坐,力究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至夜静更深之时,忽尔洞然无滞。 过了几天,道谦禅师辞归。法真遂亲书入道概略,并作偈数首,让道谦禅师捎给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有一颂,云: “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 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计夫人佛门弟子,所以逝后归葬绵竹,张浚必然会选择当地名著古刹祥符寺为母作超度法事,张栻随父在祥符寺作完超度法事后在祥符寺后园手植桂树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 计夫人归葬故乡绵竹普润乡之柔远里(今汉旺大柏林)后,当时有不少名人题词赋诗予以悼念,如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王之望11(1102-1170)于绍兴二十五年底张浚母秦国太夫人计氏卒时,所作张和公母秦国太夫人挽词: 誓此共姜早,贫如翟母希。三迁功可大,五福报无违。衮绣供儿采,风旛契祖机。千秋凭直笔,图史播芳徽。 兹再录与张浚、张栻同时代的南宋诗人李流谦(1123-1176)字无变,绵竹人。李流谦12作《挽秦国夫人(张浚母计氏)》诗作如下: 挽秦国夫人之一 李流谦 鸾衿荣翠栝,璇魄媚方流。 庆袭高华出,贤供窈窕求。 灵光分婺照,静质肖坤柔。 闺闼关何事,风人美造周。 挽秦国夫人之二 赍说端由帝,生申未许崧。 神功资鍊石,吉梦托占熊。 赫赫扶天业,堂堂浴日忠。 芝麟昭圣瑞,何力赞元工。 1、王开琸.胡宗㮊著《张栻年谱》 《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卷十六古迹篇,桂香亭。 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 杨世文、张劲松笺注的《南轩先生语类》卷十二 4、《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古迹篇。 5、朱敦儒诗词全集 6、《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古迹篇。 7、《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卷十六 8、《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卷七烈女志 9、《全宋诗》:計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張浚母秦國夫人,年二十一生張浚(一○九七)。先後封爲鎮國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國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崇信佛教禪宗,法號法真。爲南嶽下十六世,大慧普覺宗杲禪師法嗣。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七○)。事見《晦庵集》卷九五《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10、 参见《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秦国夫人计氏悟道因缘》2006-9明尧,明洁 编著现代出版社出版。 11、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1170年冬卒,谥敏肃。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 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12 、李流谦(1123-1176),字无变,绵竹人。少以父良臣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秩满调雅州教授。会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幕下,多有赞画。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力丐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会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幕下,多有赞画。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力丐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焦竑《国史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载有《澹斋集》八十一卷。流谦以文学知名。
位于绵竹城西的千年古刹祥符寺 位于祥符寺侧的南轩木樨诗碑 位于祥符寺侧的古桂花树 位于祥符寺侧的南轩桂香亭
文章分类:
文化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