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居礼庐,官山建构性本论 二维码
2099
作者:张勉效 张栻居礼庐,官山建构性本论 作者:张勉效 冠享大沩凌云之誉的沩山,源于苍莽逶迤的雪峰山脉,自西向东蜿蜒至宁乡与安化交界处,凌峰挺拔800多米,方圆140余里,群山竟秀,峰峦叠翠,以奇伟磅礴之势,朝东延伸20华里,至龙塘凌峰兀止,绎坡麓绵延小段山脉间,晨曦薄雾缭绕,日暮烟云踊聚,朦胧隐现两山头,脊背峰峦叠嶂,左右众山簇拥,山脚沩水环绕,宛约神居仙境。这就是大沩东端,聚倚山、环水、纳气、藏风于一地的罗带山。 罗带山以她特有的魅力,招来了“名垂千古敬,流芳百世崇”的俩位宿星。南宋中兴贤相张浚与其子理学宗师张栻,陵寝在朝夕朦胧隐现的两山间。嘉靖三年(1524年),明帝世宗朱厚熜御赐此山为“官山”。山以人贵,寂在深山无人问的罗带山,因成全了张氏父子的归葬宿愿,不但有幸戴上了“官山”桂冠,而且还成了“性本论”的建构之地。专此话题,笔者简述如下: 一、居礼庐,张栻撰写知言序 宋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张浚奉旨由张栻张杓兄弟俩陪同,从京城沿西而下,意即回潭(长沙)颐养天年。行至江西馀干,浚公得疾,自叹“吾命限不远矣”,手书付予二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八月二十八日浚公夜深辞世,享年68岁。上(皇上)震悼,辍视朝二日,赠太师,谥号‘忠献’”。“栻杓不敢违公志,扶护还潭,以是岁十一月辛亥葬于衡山南岳之阴枫林乡罗带山”。“葬父后,栻居丧尽礼,筑礼庐于墓侧”(《《沩宁张氏族谱》》)。 《张栻年谱》载:“乾道元年 乙酉 三十三岁.....序胡子知言。按:公自隆兴二年冬葬魏公,旋长沙。乾道元年在礼庐,至乾道五年冬之官严州,是为五年。则与同志讲习始于是年可知”(《张宣公年谱卷上》.永康胡宗楙季樵著.邓洪波辑校)。 张栻在《答陈平甫》一文中说:“仆亦困于忧患,幸存视息于先庐,䌷绎旧闻,反之吾身,浸识义理之所存。湘中二三学者时过讲论,又同志之友自远而至,有可乐者。如是有五载,而上命为州,不得辞”(《张栻集》下.答陈平甫P732页)。 综上所述,说的是:乾道元年(1165年),乙酉年张栻三十三岁,为老师胡宏《知言》付梓作《知言序》。张浚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葬于罗带山(官山),张栻居住在官山为父守孝而造建的“礼庐”,张栻说的是“先庐”,“礼庐”、“先庐”都是一个意思,即墓庐。先庐为先父墓庐。即“居丧尽礼,庐于墓侧之意”。两者均指为悼念、祭祀父母、师长而造建墓旁之宅,亦叫坟庵。张栻在墓庐住了五年,一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上(皇上)命为州,不得辞”而离开官山墓庐。 以上之言,就是笔者所说的“居礼庐张栻撰写知言序”的源由。 另外,笔者还看到2019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宋代湖南学研究》[(日)高畑常信著,田访等译]一书P34面倒数第四行写到:“张南轩《知言序》,粤雅堂丛书本、寳历六年和刻本(内阁文库藏)《张南轩集》卷一四《知言序》中都没有记载年月。笔者(高畑常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馆调查四库全书本《知言》时发现四库全书本上记载有‘乾道四年三月丙寅,门人张栻序’”。 笔者认为:张栻《知言序》,不管是永康胡宗楙季樵所说写于乾道元年,还是高畑常信说的写于乾道四年,都是张栻居礼庐五年时段内所撰写,不影响“居礼庐张栻撰写知言序”的不争事实。 二、序论性,张栻建构性本论 《知言》是胡宏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总约3万字,章目采用《论语》的体例,取章首的文义或字样立为标题,共15章:《天命》、《修身》、《阴阳》、《好恶》、《往来》、《仲尼》、《文王》、《事物》、《纷华》、《一气》、《义理》、《大学》、《复义》、《汉文》、《中原》。全书正于胡宏所言:“论性特详焉”。张栻在《知言序》中评价《知言》:“其言约,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 张栻在《知言序》中谈到,胡宏在《知言》里问张栻:“《论语》一书,未尝明言性,而子思《中庸》独于首章一言之;至于《孟子》,始道性善,然其说则已简矣。今先生是书于论性特详焉,无乃与圣贤之意异乎?某应之曰:无以异也”(《胡子知言序》.《张栻集》下.P619页)。 这说的是:张栻在他撰写的《知言序》里记述了这样一个事,即胡宏对张栻说,夫子《论语》未曾明白地论说性,子思《中庸》首章只一句话,虽有《孟子》始说性善,但很简单,而我的《知言》论性特详,是不是成了不合乎圣贤之意的异说呢?张栻回答说,您的《知言》没有与圣贤之意不一样的地方!张栻这样的回答,肯定了自已的老师胡宏是孔孟之道的继承者。 学者诚能因其言而精察于视听言动之间,卓然如夫心之所以为妙,则性命之理盖可默识。而先生之意所以不异于古人者,亦可得而言矣。若乃不得其意而徒诵其言,不知求仁而坐谈性命,则几何其不流于异端之归乎! 据上不难看出,张栻《知言序》在胡宏《知言》“论性特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的哲学思想,进而建构了“性本论”的哲学体系,这是胡宏、张栻两大儒对宋明理学与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 三、还故庐,《孟子说》再论性 《张栻集.孟子说原序》载:“岁在戊子,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家塾,辄不自揆,缀所见为《孟子说》。明年冬,会有严陵之命,未及终篇。辛卯岁,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中读旧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 译文:《张栻集.孟子说原序》记载:在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张栻和为数不多的学者讲授诵读于长沙妙高峰家塾(长沙城南书院),自己总是不由自主的思考著作意见,为《孟子说》组合文字以成篇章。明年冬,应当有官严州的诏命,而《孟子说》未终竟全篇。乾道七年辛卯(1171年),自都司罢免回归,秋冬之舟行大江,舟中读《孟子旧说》,多处不满心意,从而删改修正,其所剩不多了。回归到原来官山为父守孝而造建的“礼庐”,又是二年,好不容易修补写完。 【注】:又经查阅:《宣公年谱》载:“乾道七年辛卯 《张栻集.南轩先生孟子说卷第七》.《孟子说.尽心上》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译文:充分发扬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张栻曰: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 译文:天命是理的本然状态,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心主宰性,天、性、心虽表现形式各异,而实同为一体,皆本于理,于人为性…… 四、官山,性本论的发源地 “性本论”:是指探究宇宙、自然界包括人类的本性(天性)、人性、习性之儒家理学的理论。所谓“性”,指本性、性命、习性、人性。“性本论”,以“性与天道”为理学主题,对性、理、心、情进行泛道德化探讨;明确提出“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的理念;“性本论”是不同于“气本论”、有别于“理本论”、相异于“心本论”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具有注重人性内在自觉性、经验性特点和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淑世情怀。 “性本论”的哲学体系,不仅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规定了湖湘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陈谷嘉)》。 说到“性本论”的发源地,理应首谈碧泉书院。碧泉书院,址于湖南湘潭的隐山碧泉潭。宋建炎四年(1130),北宋学者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胡安国举家南游至此,始开舍结庐,创办书院。初称书堂、讲舍、精舍不一,绍兴年间,其子胡宏正式定名为碧泉书院,并建有楼亭以纪念其父。胡安国于此著《春秋传》,胡宏撰《知言》论性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拜胡宏为师,深得其学要旨。胡宏卒后,张栻虽传其学于岳麓书院,但胡宏撰述《知言》论性的碧泉书院,应为“性本论”的发源地之一。不同于“气本论”、有别于“理本论”、相异于“心本论”的独特的“性本论”。 张栻著撰建构“性本论”的时间、地点都是他居官山礼庐的时段,笔者说官山是性本论的发源地,应该实至名归的事。 作者简介:张勉效,一九五二年出生,宁乡巷子口黄鹤村太阳冲人。一九七一年参加工作,二0一二年退休。现为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