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

 二维码 1337
作者:钟   雅   琼

论张的家学渊

      

(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其学综贯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 张栻之学卓 然自成 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对他浸润最深濡染最久的当属其家学 张栻谨遵父亲张浚的 忠孝仁义之 的训诫以尊孔希颜之铭修身惟实为贵之理治学 通过对张栻家学渊源的梳理可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 并管窥其早期学问的概貌

键词张栻张浚家学

中图分:B244.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 2014) 05⁃0158⁃06


       为南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 的张栻其学问综贯 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 一生并未曾正式进入公私学校也未曾考取进士功 在弱冠之年参加过湖南漕试夺得第二名 而立已小有声名未及不惑更已主讲岳麓从者 甚众 张栻能有如此学问成就端赖于他那位出将入 而又学术开明的父亲张浚 张浚的谆谆教导为他 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与张浚交往的学者儒生又将 他引了理学之路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张栻的 学渊源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 学问的概貌

        张栻之父张浚( 1097-1164) 字德远号紫岩 宋徽政和八年( 1118) 进士 张浚少年时期曾入汉 郡学肄习甚得当时教授苏元老的夸奖 苏元老 在廷是苏轼苏辙侄孙,“幼孤力学长于春秋》, 善属 [ 1] 10835 ,“ ”, ”,黄庭坚亦见而奇之赞其为氏之秀[1]10835 然苏氏蜀学传人 元老举进士调广都簿徙汉州 教授除西京国子博士 张浚从之问学正在其汉州 教授期间 朱熹为张浚撰写的少师保信军节度使 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 》) 中说

    () 年十六入郡学讲诵不间蚤夜同辈笑 喧哗若弗闻者未尝 一窥市门[ 2] 4353

       可见张浚自幼便有用功于圣贤之业的坚定意志 元老当时夸奖张浚说

       张氏盛德乃有是子吾观其文无虚浮语 未可量也[ 2] 4353

       张栻出生之时(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 ) 督帅关陕筹备边防 其时高宗尚有恢复国土之 颇重张浚张浚于是在绍兴五年(1135) 拜相 (1137) 郦琼之乱高宗始有和议之心张浚被 贬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八年( 1138) 秦桧为相 议和作为从始至终坚定主战的张浚自是不与附在此后的20 余年间他便去国辗转流徙各

       在张浚四处谪居的日子里张栻一直随侍身边 长达 30 这占据了他一生近 2/3 的时间 多年 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张栻对胡宏和朱熹思想 受上却忽视了张浚对他的过庭之训”。事实 张栻的人格政见以及治学等各方面都有父亲过 庭之的痕迹 张栻去世后朱熹在为之撰写的 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以下简称张栻神道碑》) 时说:

    ( ) 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 ) 幼学 非忠 [ 2] 4131

    “忠孝仁义之实六字可谓道出了张浚家训的核 也是自西汉文翁石室执行七经教育以来形成 蜀学传统 这六字在张栻处又可分而言之一方 ,“忠孝仁义成为张栻一生恪守的基本道德这尤 体现在他早年对颜回的推崇上另一方面,“ 张栻治学之准的不仅是他个人涵养与进学的方 也是岳麓书院与南宋湖湘学踏实践履经世致用 学风的渊源之一

       尊孔希颜之训

       于张浚的评价历来纷争不断或以其忠心以 早年平乱制敌之绩而赞其为中兴之功臣或以其曾 荐秦桧及几次战败而斥其为误国之败相 但无论 功上成败如何无论他是志大才疏还是生不逢时 平心张浚在人格上其实无可指摘 他的一生展 出了典型的儒家品格即学优则仕忠君报国达则 兼济穷则独善其身 这也为张栻的人格养成树 立了示范这种示范首先表现为对颜回的景仰

       张栻拜师胡宏之前有作品名曰颜录》,其内 搜集颜回的言行以为做人行事的准的 。《张栻神 道碑中说他古之圣贤自期希颜录一篇 夜观以自警策[2]4131 这是不错的但将此事列于 向胡宏问学之后却不对以致后人多以为这是胡 传授给张栻的学问 张栻搜编此书的时间是绍兴 二十 ( 1159 ) (1161) 而且张栻曾在给他人的题记中明确表示 是父亲所传授的家学

       学人必学颜子则有准的 颜氏之所以为 有准的何也 以其复也 复则见天地之心 位乎中而人道立矣 然而欲进於此奈何 其惟 格物以至之而克己以终之乎 呜呼 此先公之 所以教某者[ 3 ] 1033

       此处明言学颜子先公所教并点明颜子 之学核心在于一 张栻在解释癸巳论语 》“有子曰信近于义其言可复也一句时说

       复谓其言可践也 言而不可复则不可行 将至于失其信矣[ 4] 72

       这所说的”,克己复礼以及上 段引文中复则见天地之心 义类似都是 践行的意思 张栻说颜子之所以有准的”,在于其能 躬行即需从格物入手终于克己而后达到复礼 仁人 张栻的学术非常注重实践这与张浚的教 诲关系密切将在下节详论 此外张浚次子张栻之 弟张枃的长子名庶字晞颜 显然这与希颜录 取景仰颜子之意 可见张氏家学中对颜子的重 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代有传承

       张浚紫岩易传中论颜回处不多但每提及则评 甚高比如

       阳潜于 静养之功不可不谨 说之筑岩 耕野望之钓渭颜子之陋巷大舜之深山 皆勿用也而虞舜之德正配乾周文实法舜[ 5 ] 2

       中和之气方萌于中静以养之所以大其 舜之居深山傅之筑伊之耕吕之钓颜之 皆勿用也[ 5 ] 252

       舜是上古明君傅说伊尹吕尚皆是贤相名臣 颜回后人仅能从孔子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有王 却并没有他出仕为官有所作为的事实但张 浚将他与舜等四人并列以证潜龙勿用”。那么在张 颜回值得学习和景仰的地方在哪里呢 这个答 或许可从以下这处文献中得知

       纡朱怀金不足以移颜氏之乐 以天下不足 以改夷齐之操 不易乎世”。知我者天夫何 所乐在道夫何忧[ 5 ] 5

       张浚将颜回与伯夷叔齐并列赞赏他不为富贵 放弃节操有才干但不为无道之人所用的事迹 回的这番推许与他一生的境遇有密切的关系 紫岩易传大约作于绍兴十六年(1146) 夏秋之际 前他因为对秦桧等人的和议之举痛加斥责而激怒 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连州( 今广东连州) 提举宫观在当时是一种看似褒奖实则架空权 而居住连州更是意味着远离朝廷失去话语 并且在连州时张浚曾有一段较困窘的日子 回居陋巷的情况很是相似 而他又始终坚持自己 的立也无怪乎会以孔颜之乐勉励自己对颜回 勿用的处境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栻的为人处世来看他的一生与父亲一样 努力实践着颜回的追求他完全受到父亲这种既能 己复礼于庙堂之上亦可箪食瓢饮于山水之间的品 的濡染 例如在乾道初年由于政治倾向仍然是和 张栻也因为与父亲一致的主战立场而未得出仕 便在湖南授业讲学于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得 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6] 1611 后得以授官先后 知静江陵府则用心治理政事在所治当地的民 化成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政绩 时还孜孜不倦地上书言事建言献策对父亲及自 的政见有相当的执着

        张浚认为颜子之学甚正且箪食瓢饮于穷街 一生既未有子贡之富也无如子路之勇却被孔子 以为最得意的弟子正因为他能养身”:

       且子陋巷箪瓢 夫耳圣人直以王佐推 诚以养天下之道 身起 颜子之学足以知 惠利 自此出矣[ 5 ] 87

       这也正是大学所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 极力教导张栻张枃兄弟养身”,这构成了张 栻所受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个观念给张 来的深刻影响充分反映在他写给弟弟张枃的诗 张枃生辰之际张栻往往有诗相赠其中常常提到父亲的过庭之训

       祝子以爱身永佩过庭规 勉子事远业 贤以为师 ……他年老兄弟鹤发仍庞眉 话平生期以无媿辞[ 3 ] 561-562

       这首诗所引前四句是张栻以兄长身份谆谆勉 励张要以先贤为师谨守家训以成就远业 所指 先贤在张氏家族的庭训之中便是孔颜无疑 所引 四句是张栻畅想二人晚年鹤发庞眉闲话平生的 场景显示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棠棣之情 此时张栻也 料不能得以永年诗中的愿望落空而今读来颇令 人动容 张枃初入仕途赴知严陵时张栻也不 提醒

       义本如砥利径剧羊肠 何以书子绅 德不可忘 自昔谨交际人情易因循 敬始以念 君子贵守身[ 3 ] 552

       原诗四句一 共十二章此处所引为第六章 张栻晓之以义利之辨警之以谨慎之诫 中言及世德”,见对的重视并不是张浚首发 而是张家族代代因袭的传统 。《 中庸里孔子赞颜 :“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颜子之可贵不仅在于他能行中庸之道 要的是他得到此道之后能守持 张栻提醒张枃要 终敬念以守身为贵的世德”,这正显示出 的家学对张栻的濡染

     二   惟实为贵之理

        上文曾说苏元老曾评价张浚其文无虚浮语 远未可”,这一贵实”“致远的学风自然也会影 到张栻 张栻的学术从始至终都非常地注重实践 工夫不虚不浮 论语解在解读 为政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回也不愚’”一条时说

        是夫子所言者颜子体之于日用之中而无间 此其诸事诸语之效欤 善学者以身履之 为贵 [ 4] 77

       此一段与跋希颜录遥相呼应 。《提及颜子 之有准的乃在于一个 。“即践履与此段 文中的身履相互印证也与张浚赞赏颜回的 天下道自一身起契合 以身践履体察圣人之言 日用之中皆是教人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潜心 为学踏实为人 如果说论语解跋希颜录 时间较晚彼时的张栻思想中可能带有胡宏及朱熹 那么我们从他人的文集中找到的一则张栻早年 所作铭文则可证实他对的重视实际可以溯源 张浚

       家君命枃以慤名其斋而命栻铭以告之 敬问所以为铭之意 盖取夫孔子:“ 士必慤 而后求智能。”退而深思以为之铭

       士或志近辩给智巧 学之不知其器则小 天下之理惟实为贵 实不在外当慤乎 震不摇物孰加之 以此操行 曰不宜 惟斯之守 不可不知而可大受 故以此 事亲斯为孝以此事君斯为忠此事兄斯为 交于朋友斯为信 子其深思而不维师乎 以令子之德[ 7 ] 69

       这则慤斋铭未被朱熹收入南轩集》,保存 宋人刘昌诗芦蒲笔记 :“士必慤”, 的文献中作”,恐是传抄中与下文字混同 产生的讹误 刘昌诗在后注曰:“右铭不载集 盖当时此纸流落今幸宝藏遗墨 先生作铭时年 二十有三实乙亥冬十月辛卯也。”[7]69 按刘昌诗的记 ,《慤斋铭作于绍兴二十五年( 1155) 当时张浚 于被高宗冷落而谪居湖南永州期间 他在政事上

       无法便潜心教育张栻张枃兄弟 张浚命张枃 为斋名孔子士必慤而后求智能之义 这句话有两个出处一为孔子家语》“ 士必慤而后 求智者焉不慤而多能譬之犲狼不可迩[8]卷一 一为》“士信慤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慤而有 多知能譬之其犲狼也不可以身尔[9]卷二十

       这段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问如何取人的问题 孔子人光有才能不足为用必须”。有学者 、“ ”,这固然是最普遍的解读 则在中对孔子之言进行发挥 联系起来惟心有慤志然后可以得实理得实理 后能以孝信事父君及交友 这一思路非 栻独创而是有所承续我们从魏了翁为张庶所作的墓志铭中可见其详

       公 ( 张庶) 爱重恪守家法为忠献( ) 所知常诲之曰:“ 学之本 虽工于文词无益也。”又曰:“读书当潜心诚 方有得不可虚过光阴。”又曰:“ 宜亲良师 求善言敬信力行之。”忠献之子宣( 张栻) 读书求友戒浮虚务重实”。 君再拜而受[ 10]卷七十九张晞颜墓志铭

       由这段叙述来看张浚教导晚辈要读圣贤书 复强潜心诚意力行张栻亦以戒虚浮务重实 并且二人都把去虚务实的态度与孝信四 儒家最基本的信条相联系以这四个信条为学问及 做人之本务实力行方能固本本固方能成器 由一 字把儒家追求”“”、成圣成贤的形上的 想与现实中的孝信贯穿起来这是张氏家 的核心和特色

       正由于在家庭中长期濡染了这种重实的观念 的著述中时常流露出一种从容的心境比如他赠予 枃的这首诗

       堂堂 自昔源流远衮衮方来事业长 驷马安 大道正须缓辔不须忙[ 3 ] 624

       诗看来平常但如无深厚的戒虚浮的工夫 难以做到在驶入宽阔平坦的大道之后竟不急于 扬鞭催马反而缓辔徐行更无从继承渊远的源流 开启久的事业了 无怪乎黄宗羲会认为相比中年 期的张栻,“朱子缺却平日一段涵养工夫至晚年而 [6] 1635

       父亲影响下的从游问学

      耳濡目染修身守德忠孝仁义的品格外 在青年时期的问学从游也与父亲张浚密切相关所知文献的记载中与张栻真正可称得上师生之谊 约莫三四人而张栻向他们求学均是出于父亲的 所以尽管后来作为湖湘学的代表以及胡宏的得 门生而扬名于理学史但从更深层的关系来看,“ 栻受父亲的影响理当远大于他的老师胡宏[ 11] 19-20 关于栻与胡宏的学术传承笔者另有专文探讨 略述在张浚的指引下张栻与之从游问学的几位学

    《宋元学案中举列张栻师承时除胡宏外另有 王氏刘氏二位 其中,“王氏即王大宝 大宝( 1094-1170) 字元龟建炎二年科考榜眼曾从 赵鼎论语》,官至礼部侍郎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     ( 1146) 张浚因为与秦桧不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连州居住张栻亦随同前往 绍兴十九年( 1149) 大宝知连州作为赵张一 系的王大宝是张浚抗金 主张坚定支持者 张浚谪居连州期间俸禄时常不 能按时发放,“大宝以经制钱给之[ 1] 11856 张浚命张 栻从王大宝讲学因此宋元学案将张栻列为王氏门 赵鼎二传

       另一刘氏则为刘芮( 1109-1179) 刘芮 号顺宁山东东平人北宋元祐名臣刘挚曾孙宋元学案 ·元城学案以刘芮为孙伟及(字奇甫) 门人张栻张枃兄弟为刘氏门人并说:“ 南渡后, ()居湘中,……已而张魏公 卜居长沙至二水授先 ()宣公兄弟严事之。”[6]840张浚于绍兴十一年 (1141)寓居长沙绍兴二十七年 ( 1156) 落职永州 中所说的宣公兄弟严事之大约就是此时 从张栻与刘芮往来唱和的诗赋以及友人的记载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士大夫之间相互欣赏的 交游关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宋元学案将刘芮归为胡 和孙蒙正的门人刘芮的小传附于孙蒙正之后 蒙正的传记中可知张栻在未见胡宏之前孙氏 作为他们之间的传话人 胡宏文集中尚有二首与 刘芮唱和的诗均是论学之语 我们因此可以知道 刘师生与胡氏张氏关系都颇为密切张浚得闻胡 或者说得知胡宏学问之大以及张栻再三向 请教并诚恳地拜师求学应有孙蒙正与刘芮在其 介绍转圜之功

       由于张栻自小便跟随父亲在外使得他与蜀地 人交往显得较少特别是他从学的人中蜀学之士 鲜见而对他较有影响的应当数史尧弼

       史尧弼( 1119-?) 字唐英四川眉州人绍兴二 ( 1157 ) ,“ [ 12]883 史尧弼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有才周密 然斋雅谈李仁甫十八岁为眉州解魁 时第二 人史尧弼字唐英方十四岁。”[13]39 任清全莲峰集 :“李巽岩( ) 南北六朝策首送眉阳 峰在第二 年甚少其文尤该博非幼学所能。”[ 14]663

        绍兴一年( 1141 ) ,“莲峰下第[14]663 于是 书游 [ 14]663 ( ) ,“雅闻其名欲一见之[14]663 史尧弼乃以古乐 》、洪范等论贽之”,张浚得其文大喜以示张栻 此东坡先生之学也。”[14]663 并称其义理之学 [14]663 因此史尧弼不仅是东坡的家乡后学 且是东坡学术文章的传人张浚将史尧弼文章 子侄

       读是则知为文之道 而况今天下学士 拜下风而不宁不瞩 目于斯文也哉[ 14] 663

       史尧弼不仅文才出众学问淳然有苏氏之风 对史尧弼颇为赞赏便将他留在潭州馆中命张栻 人向其问学史尧弼对张栻的影响也正是由此开

       莲因以文章正宗示南轩而尝曰:“ 文章 技耳。”盖每开之以正大之学引而不发也 以南轩平生尊敬东坡先生不忘莲峰[ 14] 663

       史尧弼向青年张栻传授文章心法告诫他遣词造 的文字工夫只是学问的支流余裔而非主干正宗 向他展了东坡先生的正大之学和铮铮铁骨东坡 蜀学再次由史尧弼影响于张栻 如张栻曾在观 坡手迹之后赞叹道

       坡公结字稳密姿态横生 字落纸固可藏 而况平生大节如此哉 …… 范太史家藏公旧 其间虽有壮老之不同然忠义之气未尝不蔚 然见于笔墨间也真可畏而仰哉[ 3 ] 1030

       张栻不泥于洛蜀之间的嫌隙而能够客观地评 轼的气节这无疑受到过父亲及蜀中学者诸如史尧 等人的影响 任清全说张栻平生尊敬东坡先生 忘莲峰[14]663 信然

       绍兴十(1142) 史尧弼与张栻一道参加湖南 漕试二人双双中试 任氏:“莲峰第一南轩 。”[14]663 之后史尧弼又回到四川绵竹 这期间张 他频繁寄书这从史尧弼的复信中可知

今岁来绵竹五收所惠三得所著文眷眷 于我厚甚 累年别来无如此慰满也 …… 近与 仲随数数款晤具言钦夫夙夜孝友上奉重亲 接事物酬酢 周旋切至之状贤业方进 仲随极言之不觉感慨出涕闻之重增叹想 益充此心放之四海何往而不可也 文字真 技哉愿益勉之不倦不息深所望者[ 14] 771

       信中所提仲随”,张栻堂兄弟张机之字 史氏 在此声明文字乃学问之小技 另外从信中看史尧 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五收张栻之书、“三得 可见张栻于史尧弼的殷切问学之意

       另任清全》,张栻曾对尧弼 以书相开勉 具述 中庸复性之理[ 14]663 此事在史尧弼与弟史 尧夫同进士第的第二年即绍兴二十八年( 1158) 该年张栻 26 学术上已大有长进且当时已经 宏有书信往来张二人已然成为互相切磋学 道德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因此中说 是时南轩盖年未二十也其自得已如此非莲峰养正之功也?”[14]663却不是事实 四库馆臣曰

       任清全乃因集中有论学之作遂以张栻 自得为尧弼磨礲浸灌之功欲援而入于道 则门户标榜之习转不足以见尧弼矣[ 15 ] 1384

       因此中将张栻学问受到史尧弼影响略有 夸大不可不辨 但是史尧弼对青年张栻的学术是 所开益的尤其是在治学所应有之境界与眼光上 尧弼确是带领张栻走上了正大之路 这既是基于 浚对史尧弼学问的认同实际上也是张浚对张栻的 甚或蜀学传统的延伸

       张一生陪伴在父亲张浚身边近 30 他的启 学以至仕途都不能离开张浚的各种影响 在父 亲的指引之张栻濡染了忠义的儒家品格 造了踏实践履的治学工夫 张栻之所以能令同时 的大儒诸如朱熹吕祖谦等钦敬除了他本人的天 及孜孜不倦的致知进学之功还有来自家学的根深 蒂固素养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对张栻的学问 颇高他说张栻的学术造诣比胡宏更加纯粹”, 其缘由是张栻见处高践履又[6] 1635 这一 便是源自张氏家学的精髓 即便张栻后来的学术 生了转向其要领精神仍不离黄氏所言


稿日期:2013⁃04⁃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南轩著作整理与研究”( 12BZX049) 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究中规划项目张栻学案”( RX12Y13)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雅琼( 1987— ) 土家族湖南益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代儒学 儒学文献研究


注释

胡宗张宣公年谱绍兴十六年载:“七月魏公落职连州居住教授公》,与语圣人之道。”参见:《张宣公年谱》,胡氏梦选楼 1933 刻本

胡宏忠诚”。参见:《与刘信叔书五首之三,《五峰集卷二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③〔庭坚撰山谷集 ·外集卷九张慤字士节一条中言:“夫慤者守之则虚一而静接物则言忠信而行笃敬矣。”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考文献

[1]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集[G]//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 20-2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2002.

[3]张栻南轩集[G]//张栻全集下册杨世文王蓉贵校点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4]张栻癸巳论语解[G]//张栻全集上册杨世文王蓉贵校点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5]张浚岩易传[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0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黄宗羲() 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刘昌诗芦浦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孔子家语[G]//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 309⁃311 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覆宋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荀子[G]//四部丛刊初编子部第 312⁃317 缩印古逸丛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0]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G]//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 1239⁃1262 景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宋刊本北京商务印 ,1989.

[11]恩秀内修外攘张栻的治学与从政[D].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

[12]傅璇琮(主编) 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3]周密浩然斋雅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史尧弼莲峰集[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65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On Family Education of ZHANG Shi


ZHONG Yaqi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ZHANG Shi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various academic resourceshis ideology has rich layers.Besides,due to his wide contact with scholarshis ideology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academic circle at that time.His family education has the most impact on his ideology.ZHANG Jun,ZHANG Shi’s father,was not only a noted premi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but also an achieved Confucian.ZHANG Shi followed his father for almost 30 yearsand had been influenced deeply in personality,political views and scholarship.The tracing of ZHUANG Shis family education can reveal the forming of Nanxuan school 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ZHANG Shis early learning.

Key words:ZHANG Shi;ZHANG Jun;Family education

[ 责任编辑凌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