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张浚张栻研究综述 二维码
363
摘要:张浚张栻父子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二者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研究论题主要集中于张浚张栻事迹研究、思想研究、交游研究等方面,大大丰富了学界对二人的认知。就现有研究状况而言,二者研究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文献整理出版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主题重复及困囿于既有认知难有新突破等问题。为推动未来张浚张栻研究取得更大进展,对当前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反思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张浚;张栻;传世文献;哲学思想;历史地位 一、前言:张浚张栻二人生平事迹简介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封魏国公,谥忠献;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宋中兴名相、抗金统帅、民族英雄、帝王之师;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易学大师;道家封兴国神、十七世文昌帝君,配享宋昭勋阁和明、清历代帝王庙。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张浚是两宋间著名的名臣、学者,一生出将入相且曾两次拜相,“终身不主和议”,是“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宋史》有传并评价其“知人”“有国法”。张浚为官忧国忧民,他不忘靖康之耻,为南宋朝廷悉心谋划定都治国方略:关于南宋都城选择,他“每论定都大计,以为东南形势,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怀愤惕。至如钱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关于军事战略,他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于高宗问计时自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幕府于秦川,别遣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扈跸来武昌,复以张俊、刘光世与秦川相首尾。”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定都方略与军事谋划,展现了张浚敏锐的战略眼光与经国韬略,也正是在关陕任上,发生了张浚政治生涯颇具争议的富平之战。对于张浚关陕三年的功劳,后世评价“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故关陕虽失,而全蜀按堵,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这一评价基本上是与张浚的计策初衷相符,也反映了张浚既有谋划之智识亦有经纬“补天术”之才干。囿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整体风气,像张浚这样的治世能臣也曾多次受谗被疑,但仍能以其智慧才干获以起复。南宋一朝风雨飘摇,朝廷“战与和”的战略大方向屡屡变更,张浚身处其中自不能避免卷入和战之争,终因当朝及秦桧等主和派占上风而无奈退官,退官后仍不忘心忧朝政,“上疏论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后临终前手书告子“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浚逝世后,“讣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张浚不仅是一位治世能臣,亦是一位学者,尤精通于《易》学,有“《易解》及《杂说》十卷,此外《书》、《诗》、《礼》、《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今留存有《四库全书》本张浚《紫岩易传》十卷,又有四川绵竹刻本《张忠献文集》十卷,此外还有诗文等散见《宋代蜀文辑存》《宋诗纪事》等书。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钦夫,号南轩,封华阳伯,谥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张栻是张浚长子,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易学大师;创立城南书院,掌管碧泉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为南宋文化复兴领袖,著名的理学宗师、道学宗主、岳麓书院著名山长,蜀学和湘学代表人物、湖湘文化奠基人,百世之师,帝王之师、惟世之模;继周公、孔子、孟子后第四位获得“天之道”的道圣,从祀孔庙;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和学术领袖”。张栻幼承庭训,接受父亲“仁义忠孝”思想熏陶,及长,问学于胡宏,胡宏赞誉其“圣门有人矣”。以父荫得官,累直宝文阁。张栻为官心忧国家,“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敢于犯颜直谏,史书记载其“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辙有所随顺。”孝宗皇帝曾当面称赞说“当以卿为讲官,冀时得晤语也。”张栻在朝为官之时虽短,但期间多次蒙获召对,其多以“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之言劝上,病逝临终前亦不忘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拳拳赤子之情,直触人心。张栻卒年仅48岁,讣闻,孝宗“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亦“出涕相弔”,“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宣”,淳祐初,获得从祀孔子庙的礼遇。庙堂生涯之外,张栻的另一突出身份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聪慧颖异,年少成名,朱熹对其多有赞誉,称“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张栻继承并弘扬了胡宏的理学思想,他四处交友,奔走讲学,特别是主教岳麓书院,于教育贡献极大,为岳麓书院近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以岳麓书院为基地,延友讲学,学术史上千古流芳的的学术佳话“朱张会讲”就是朱熹前来岳麓书院向张栻请教、问学、交流学术的史事。张栻传授湖湘之学,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陈谷嘉先生对此评价说“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则是张栻。”张栻壮年因病谢世,但留下了皇皇巨著,成为后世问学之人的宝贵财富。他的著述有《南轩易说》十一卷、《论语解》十一卷、《孟子详说》十七卷、《通鉴笃论》四卷、《诸葛武侯传》一卷、《奏议》十卷等,此外张栻逝世后还有朱熹编集的《南轩文集》四十四卷,蒋迈编的《南轩语录》十一卷等并行于世。 张浚张栻父子二人在宋时即有较大的影响,后世亦不缺乏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地对于历史名人的重视和弘扬,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更是促进了对于张浚张栻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张栻这个人,现代的一般听众可能并不太熟悉,不过做两点提示,大家对他的兴趣和认同就一定会油然而生。第一点是他的家世。张栻的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是南宋名臣、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张浚。这两个人,不但在身前大名鼎鼎,身后也是万古流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放在那条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系统之中,这就是古人所谓‘家声’的影响力了。第二点,是他的学术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张栻的学问自成一派。他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我们现在一般人在南宋理学家中只知道朱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清统治者指定朱熹所修撰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若论学术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 张栻的很多书大都著于不惑之年,是张栻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是研究其经学和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理学思想史中,特别是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栻的伦理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张浚张栻二人的研究,包含著作和报纸、期刊论文等将近400篇(部)。笔者目之所及,与此相关的研究评述只有蔡方鹿先生1992年发表的《张栻研究简述》和邹锦良先生2015年发表的《张栻研究四十年:成就与不足》等两篇文章,前者发表之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后张栻研究起步阶段,适逢1991年在绵竹召开“首届张栻学术讨论会”的东风,亦有陈谷嘉和蔡方鹿两位先生两部意义重大的张栻研究专著面世喜况,张浚张栻研究恰如旭日初升,前景广阔,在此条件下,蔡氏文一方面梳理当前关于张栻哲学内涵及其在宋代理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为后续研究定锚的作用;后者对2014年前张栻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反思,但该文一方面缺乏对于张浚研究的总结评述,另一方面是2015年至今张浚张栻研究论著数量增长较快,增量较之前翻了一番,因此,在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对当前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仍十分有必要。今年恰逢张栻诞辰890周年,为了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更好推动未来张浚张栻思想研究工作,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改革开放以来张浚张栻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不足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二、张浚张栻研究论著数据分析 笔者对张浚张栻相关的著作和硕博、期刊论文等发表情况进行了系统搜集和分类整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张浚张栻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总量达到400余篇(种)。其中张浚相关研究论著约82篇(种),包含古籍影印书籍1种、传记类文化普及读物1种、硕士论文5篇、报纸和期刊文章74篇;张栻相关研究论著约363篇(种),包含古籍整理成果8种、学术专著7种、论文集和小说等4种、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37篇、期刊文章303篇。从数量和成果类别方面分析,张栻相关的研究在数量和内容丰富性方面都超过张浚相关研究成果。以下将通过张浚张栻论著分类统计表、张浚张栻研究论文数量分时段统计表和张浚张栻研究硕博论文统计表等三个表格,对于当前张浚张栻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更为直观的数据化分析。 表一:张浚张栻论著分类统计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张浚研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文献整理方面目前只有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兴备览(及其他一种)》一种著作单行出版,专门研究论著尚空阙,传记类有《张浚大传》一种,另有《中华政治百家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人》等社科读物在书中收入了张浚的事迹。此外,诸如《宋代蜀文辑存》《全宋文》《全宋诗》等书中亦收入了张浚诗文著作,但尚欠缺单独刊行的影印本和整理本,这也是未来张浚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张栻研究方面,目前已有七种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较早的是杨世文、王蓉贵1999年校点出版的《张栻全集》,后续又有邓洪波先生对张栻文集、年谱等进行的整理点校,为张栻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近年来,在张栻论著整理点校的基础上又有深入和扩展。任仁仁、顾宏义编纂整理的《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一书,将对张栻个人论著整理扩展到张栻交游资料整理方面,为张栻研究注入新资料,带来新视野,拓展了大方向。另有杨世文、张劲松笺注出版的《南轩先生语类》,仿《朱子语类》的体例,将张栻论著中的精要言辞进行摘录,是对于张栻遗文的二次创作和整理,满足了对于张栻感兴趣的研究爱好者的需要,有助于扩大南轩之学的受众和影响力。学术专著方面,《张栻的思想世界》《传道济民:名于一世的教育家张栻》《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等论著分别讨论了张栻的哲学成就、教育思想及其与湖湘学派关联,兼顾了学术研究和人文社科普及两个方面,内容详实,蔚然可观。其他方面的论著主要是论文集的整理出版和小说演绎类文学创作作品。在论文集方面,《张栻与理学》《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等书籍作为张栻学术研究会议的衍生成果,陆续结集出版,有助于学界明了当前张栻研究的关注点并指导未来研究方向。此外,比较有特色的是《知行互发——理学名家张栻》和《吾道南来》等小说演绎类文学创作,以生动的语言文字,基于张浚张栻生平事迹进行文学创作,有助于降低读者的入门门槛,满足大家对于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受众。表二:张浚张栻研究论文数量分时段统计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张浚张栻二人相关的研究论文的数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趋势颇为相近。张浚相关研究成果在1978—1988年有5篇;1989—1999年增量较上个周期接近翻番;2000—2010年数量与前一周期持平,均为9篇;2010—2021年这个周期数量增长特别明显,较前一周期增长将近5倍,达到44篇。同样,张栻相关研究成果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有6篇;1989—1999增长3倍有余,达到22篇;2000—2010年较前一周期增长量接近3倍,达到64篇;随后的2011—2021年增长量依旧接近3倍,整体数量达到189篇,成果数量增长非常迅速。考察这一增长数字背后的原因,除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数量整体上升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值得关注:一、学术会议的促进。1991年11月,四川社科院、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在张栻故里四川绵竹县召开了首届张栻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等单位在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召开“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2017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朱子学会、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在张栻曾执教的岳麓书院召开了“张栻朱熹与儒家会讲传统——纪念朱张会讲8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上述学术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学术界研究者的成果交流,扩大了影响,取得了可喜成果,将张浚张栻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二、学术团体的支持。2010年,注册成立了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研究会开展了包括将张浚张栻父子墓申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父子墓筹建南轩文化园、捐资助力学术研究、资助成果出版及研究成果表彰等系列活动,提振了研究热情,助力了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表三:张浚张栻研究硕博论文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张浚相关的研究成果中,目前暂无博士论文,有5篇硕士论文,研究人员主要是历史和中文专业的硕士生,分布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方向,论题关注点聚焦于张浚其人、其家族、其事迹、其学问再到后世对其评价的再认识等,初步为学术界展现了一个张浚研究的整体框架。张栻相关硕博论文研究成果数量就远远超过了张浚个人研究。其中有5篇博士研究论文,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主要是历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方向,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张栻的哲学思想,另有《张栻往来书信研究》一文将关注点从张栻学术扩展到了张栻的交际圈,比较有创新性地展开了张栻研究的新的天地。以张栻为研究主题的硕士论文达到了37篇,在历史名人个案研究中属于是数量相对较多的,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主要是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教育学等方向,研究主题亦主要围绕张栻哲学思想、张栻与朱熹等交游研究、张栻与岳麓书院等方面。丰富多样的研究课题,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张栻形象,也说明了张栻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三、张浚张栻研究论著内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张浚张栻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批学术资料和学术论著得到整理和刊发,研究成果呈现出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和通俗文学著作等多层次、多面向、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 (一)新资料的出版和修订 张浚著作整理方面,目前只有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中兴备览(及其他一种)》影印出版,张浚《紫岩易传》一书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清同治12年(1873)粤东书局刻本《紫岩居士易传》,近世尚无单行本和点校本。相较而言,张栻著作整理出版现状较为乐观。杨世文、王蓉贵负责校点,1999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张栻全集》,揭开张栻传世文献资料整理的先河。此后,杨世文在《张栻全集》基础上进行修订并辑录、补充张栻失传著作,于2015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张栻集》。杨世文、王蓉贵二位先生均任职于四川大学,代表了张栻籍贯地蜀地学者对于张栻的推重和研究。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卒于湘,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对湖湘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湖湘人士对张栻亦是备加推崇。2010年岳麓书社主持出版的《湖湘文库》即选录由邓洪波先生主持点校的《张栻集》,此后,邓洪波陆续辑录、校补了《南轩先生文集》和《张栻年谱》等著作,完善了张栻传世文献资料库建设。2018年,任仁仁、顾宏义编校的《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将研究视野由张栻本人放大至张栻交际圈,通过汇编张栻师友门人的书札,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也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张栻形象。2020年巴蜀书社出版了杨世文、张劲松笺注的《南轩先生语类》一书,该书参照《朱子语类》的体例,摘录张栻论著中的精要言辞,是对于张栻遗文的二次创作和整理,为张栻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新资料。 (二)生平事迹与人际关系研究 张浚一生出将入相且“终身不主和议”,是南宋主战派代表,也是两宋之交政治人物代表之一。围绕他生平事迹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经略川陕的军政事迹及与朝野相关人士交游等方面,此外亦有文章通过张浚母亲与张浚、张浚与张栻等历史记载,讨论分析其家风与家庭教育。陶萍萍硕士学位论文《张浚与南宋初期政治军事演变关系研究》,以张浚为主视角,通过对其生平及军事活动的考察研究,呈现了一个智勇有谋略但无奈受困时局、抱憾而终的忠君爱国的儒将形象。王泽青《能动与被动:再论张浚与宋金富平之战》、刘树友《张浚与富平之战》、吴泰《南宋初宋金陕西“富平之战”述论》、吴世骏《“符离之战”述论》等文通过张浚军政生涯中的关键性战役,分析张浚的军事战略思想、军事决策背后的朝局倾轧及其影响。何玉红《“便宜行事”与中央集权——以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运行为中心》、陈希丰《南宋初年“建都论”中的京湖之议——兼论建炎三年驻跸地之争》、陈忻《从绍兴四年高宗手诏看其进取之志》等文将张浚个人事迹与南宋政权政策合并考察,展现了一个朝政大环境下的忠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商宇琦《陆游入幕行实考辨》、王泽青《张浚与岳飞关系再论——兼谈南宋初年的文武矛盾》、夏令伟《南宋史浩与张浚之争析论》等文通过张浚与同时代知名人士陆游、岳飞等人的交往事迹,打开了一扇透视张浚及其时代的窗口。另有周蜀蓉《张浚和他的母亲》、钟雅琼《忠孝仁义 惟实为贵——论张栻的家学渊源》等文讨论了张浚、张栻的家庭教育及及其忠孝仁义的家风传承,契和家庭教育及家教家风等教育热点话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张栻年轻时曾以父荫得官,累直宝文阁,但他在朝时间较短,更多的人生经历是以一名学者的身份著书立说、讲学传道,故围绕他的生平事迹的研究也以政治事迹考辨为辅,学者交游事迹为主。任仁仁《张栻静江府治绩述略》、蔡方鹿、姜雪《张栻的军事谋略思想》、任仁仁《张栻与宋孝宗的关系探微》、郭恩秀《外修内攘——张栻的治学与从政》等文通过爬疏史料,以张栻从政期间言行、政绩入手,考察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反映了其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深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熏陶,在政治经历中力图贯彻经世致用、知行互发理念的实践。讨论其学者交游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张瑞英、王彬《南宋乾淳时期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与散文创作——以张栻为中心的考察》、张天杰《吕祖谦与张栻交游详考——兼谈南宋初年“东南三贤”之由来》、朱汉民和毛晨岚《南宋城南书院门人考》等文,这些文章通过对张栻的学术交流、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考察研究,构建了张栻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的交际圈,为张栻研究扩充了新资料,开辟了新天地。 (三)学术思想研究 《宋史》评价张浚“学邃于《易》”,且其传世著作《紫岩易传》一书被收入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可见其易学研究深受学术界的肯定和推崇。黄俊棚、钟雅琼《张浚、张栻父子易学思想比较研究》、蔡方鹿《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邓小伟《张浚〈紫岩易传〉太极观略析》、梁从峨《否泰之义:两宋党争与南渡易学》等文从张浚《紫岩易传》文本入手,总结其易学论著主旨和特色在于以《易》载道,以象数作为解《易》的基础,内容上关乎宇宙本体的讨论,下述及治乱兴衰的根本,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其易学思想也对朱熹和张栻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易》学思想之外,也有学者关注到了张浚在佛学、洛学等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金生杨《张浚与佛学》、《张浚与新学》、《张浚与洛学》这三篇文章通过对张浚人生不同阶段的学术思想考察,分析其言行背后的取舍动机及影响,呈现了一个发展中的、立体化的思想家形象。总体而言,张浚学术思想研究目前只有短篇学术论文而缺少大部头专题研究论著,且论文主题多集中于易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缺乏多样性主题讨论,缺乏基于《紫岩易传》文本分析对比、内容挖掘和更深层次的理论阐释。 《宋史》评价张栻“颖悟夙成”“以古圣贤自期”“闻道甚早”,“所著《论语孟子说》……皆行于世”,并借用了朱熹的话褒扬其是“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元学案》评价张栻“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上述内容是史书对于张栻的个人素养、志向以及学术旨趣、成就的盖棺定论,表达了对其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是金子总会发光,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多次召开的张栻研究学术会议以及对于张栻著作持续整理和研究阐述,也证明了张栻思想的意义以及在当今仍具有极为珍贵的时代价值。通过上文表一表三可以看出,在现有关于张栻研究的著作和硕博论文中,以其哲学思想为讨论主题的研究成果占比超过一半,期刊论文方面情况同样如此。总的来说,期刊论文方面关于张栻学术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及张栻与湖湘文化等方面。 性本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特色代表。关于张栻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主题:第一,张栻哲学思想的内涵。蔡方鹿《试论张栻的哲学思想》是目前可查发表较早的系统讨论张栻哲学思想的论文,该文认为张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理”,其哲学体系具有“心理和一”的特点,且具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因素。陈谷嘉《论张栻本体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兼论湖湘学派理学思想的特色》一文首次提出张栻构建的独具特色的本体论逻辑结构体系的观点,并就这一由太极、性、理和心等为基本范畴的具有层次性的本体论逻辑结构体系展开了论述。毛丽娅《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一文从儒家道统发展史的角度审视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贡献,对于张栻思想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准确定位予以新的启发。围绕张栻哲学思想内涵的讨论虽出发点不同,但其最终落足点都肯定并强调了张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建构的重要价值。第二,张栻及其思想在宋代理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这个主题的代表文章有蔡方鹿《张栻与宋代理学》、向世陵《张栻论天人合一的主体实现》、张琴《论张栻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等。蔡氏强调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集众家之长,发展了二程学说,并为丰富、完善和发展宋代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思辨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向氏认为湖湘学派在张栻的努力下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理学第一大学派。张氏认为张栻理学建构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绝不在朱熹之下,其建构的理学思想条理清晰,主旨鲜明,清晰界定了理学范畴——太极、性、理、心的意义并明确其逻辑关系,在理学中可谓独树一帜,其思想在宋代理学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独树一帜:湖湘学派集大成者。陈谷嘉先生率先对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做了精准的定义。他认为“湖湘学派是湖南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个哲学流派。”“湖湘学派性本论的哲学体系不仅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规定了湖湘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湖湘文化是宋代湖湘学派形成后所出现的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宋代之所以出现区别于楚文化而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就在于当时的南宋时期,我们湖南出现了以胡宏和张栻为代表的哲学流派。”陈谷嘉先生对于张栻及其代表湖湘学派的研究具有范式意义,也激发了后继学者关于该论题的讨论。蔡方鹿分析认为张栻通过执教书院,讲学传道、培养人才,使得湖湘学派具有集众家之长的特点,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一笔。朱汉民认为张栻扩大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和影响,使得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开拓和系统化,并通过岳麓书院对一代代士人的教育和培养,造就了湖南人才群体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影响湖南的思想文化传统,后世出现的以魏源、曾国藩、郭嵩焘、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个大型人才群体,都体现了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和作风。陈代湘通过将湖湘学派与浙东学派、江西学派进行比较研究,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学术关联,同时强调了湖湘学派具有重视经世致用,调和理学、心学,具有辩证态度的特色。陈谷嘉先生等诸多学者对于以张栻为集大成者的湖湘学派的研究和讨论,明确了湖湘学派的思想特色,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正如陈谷嘉先生指出:“检视历史,在宋代之所以出现区别于楚文化的而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就在于在南宋时期在湖南出现以胡宏和张栻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即湖湘学派。这是湖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哲学学派。以‘性’为宇宙本体的湖湘学派,既与程朱理学流派有别,也与陆九渊心学派相异,并与张载的气本论理学不同,在理学中独树一帜,当时有‘湖湘学最盛’之称。”“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哲学体系的确立,为南宋时期湖南新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为此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灵魂和智慧,同时也规定了湖湘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我们完全可以说,南宋时期湖湘哲学学派,引发了湖南文化的大变动,从而在此变动中产生了一种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历史已表明,没有胡宏、张栻的性本论哲学体系就不可能有南宋时期湖南文化大发展,不可能有别于传统楚文化的湖湘文化形态的出现。” (三)传道济民:教育思想和实践。理学家、哲学家等身份之外,张栻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建城南书院、执教岳麓书院的经历,充分践行了并完善了他的教育理念,为今人留下了关于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财富。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修复岳麓书院,并延请张栻执掌岳麓书院教事,张栻欣然应邀,并于次年岳麓书院修复完成后撰写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文中提及书院办学的宗旨和目标:“侯(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一传道济民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也不断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关于张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张栻教育思想的总体研究。杨世文认为张栻的教育思想根植于儒家传统,重视人格培养,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对于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成效方面有极为系统地论述,践行了一种以明伦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王丽梅认为张栻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相互融合,哲学思想为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上和学理上的根据,教育思想则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展开和深化,形成了以性善论为哲学依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哲学,为儒家德育教育做出了合理论证,也为众人努力向学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仍有极深的影响和启示。第二,张栻执教岳麓书院的相关研究。蔡方鹿全面分析了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经过及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在书院与朱熹举办流芳千古的“朱张会讲”、以书院为基地培养发展人才等三个层面的事迹,认为张栻以书院为基地,教学授徒、著书立说,既丰富、发展了个人的学术思想,亦造就、培育、影响了一代学者,对湖南、四川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均做出了卓越贡献。朱汉民讨论了张栻以书院为依托的实践,认为张栻执教书院既迎合了书院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成熟、定型的历史大趋势,又以其个人能动性使得书院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书院模式具有典范意义。周群华通过讨论分析张栻和王闿运这两个身处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路径,跨越时间和空间但又存在学理和地缘联结的典型的人物,认为“张栻在岳麓书院传播、灌输的务实学风等等,在湖南历经元、明、清三代,已经在湘楚文化中扎下了根基;当清代四川文化式微之时,王氏的入蜀讲学,提倡通经致用的学风,是一种文化的回归现象。”上述关于张栻执教岳麓书院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张栻在岳麓书院内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而是突破时间和空间分隔,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在历史大趋势中进行讨论,对于拓展张栻研究的领域非常有启发意义。第三,张栻师友门人研究。张瑞英、王彬以张栻为中心考察南宋乾淳时期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与散文创作,认为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张天杰通过考察张栻、吕祖谦的交游轨迹,认为张栻、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中,其中张栻是学术领袖,朱熹在撰述和发问方面推动最多,吕祖谦则以张、朱后学自居,但后世张、吕去世后,朱熹地位日显,由此而导致了后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存在偏差,今人重新梳理、还原这段历史极有必要。任仁仁通过对张栻交往书信编年考证,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于张栻及其与师友门人交往研究。关于张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研究主题由张栻个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考察,扩展到张栻执教岳麓书院的考察研究,再波及湘学、蜀学、理学及张栻交游研究,整体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层次更加立体化、深入化和专业化。 四、张浚张栻研究的总结、思考与展望 当下,张浚张栻研究具有专业背景多领域、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内容深入化、成果受众多层次等趋势,但是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背后,仍有一些需要关注和持续发力的问题。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张浚张栻资料的整理、点校与出版、研究仍有迫切必要。文本是一切研究的起点。通过上文表一可以明显得知:张浚著作目前尚无可靠的整理点校本,这是影响张浚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提升的一个方面,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开展张浚传世文献的整理和点校出版,以及基于点校本的研究工作。张栻传世文献当下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整理,为推动张栻研究工作做了充分的资料准备,下一步需要开展基于文献的研究工作。如挖掘张栻在岳麓书院任教时编著的具有教材性质的《论语解》《孟子说》等书籍,开展其论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基于《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开展张栻交游研究及张栻学术思想研究等工作。在翔实文献资料基础上开展可靠研究,是未来张浚张栻研究持续保持活力的关键。 二、“出圈”与“破圈”:张浚张栻研究成果的质与量的提升思维。通过观照当下张浚张栻相关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相关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相关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包含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二、研究主题集中于张浚张栻个人事迹研究、学术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及交游研究等方面;三、张浚张栻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复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多领域、多专业、多主题、多面向的研究,说明张浚张栻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关注度突破了仅仅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单一认知,实现了“出圈”,对于还原一个立体、丰富的张浚张栻形象非常有必要。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重复性地集中于张浚张栻思想的某几个问题;研究结论因循于固有的认知,未能突破既定思维范式给予张浚张栻准确的历史定位,这又是张浚张栻研究目前未能实现“破圈”的一个方面。因此,当前及未来张浚张栻研究需要注意,既要鼓励引导多专业背景的介入,又要增强对当下固有认知的反思性再思考。关于这一方面,目前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尝试,如肖永明从事实与建构两个维度对于“朱张会讲”这一论题进行再思考;张天杰从“东南三贤”这一名词入手还原当事人物交游及关系定位,这些研究方法都是极有参考意义的尝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均极有启发意义。未来张浚张栻研究也应大胆审视既有研究结论,在基于文献史实的立场下,重新探索解释方法,实现对于史实和评价的重新认识,还原张浚张栻正确的历史地位,揭橥其思想的真实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服务。 三、专业化与大众化:张浚张栻研究的两种面向。当前张浚张栻研究主要是以具有文史哲教育背景的专业学者为主流开展专业化的研究,但是也出现了基于张浚张栻个人经历和事迹开展普及读物和通俗小说撰著等大众化的研究取向。这两种研究各自有不同的需求和受众:专业化的研究需要专业学术背景才能对其传世文献开展形而上的专业研究,在学术层面给二人及其思想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大众化的研究受众主要是不具备专业学术背景的读者,大众化的研究通过对张浚张栻人生经历进行剖析,融汇出其言行思想中的爱国情操和孝悌思想,具有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化方向的目标和要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实现现代转化可谓当仁不让、任重道远。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张栻《论语解》中“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一语来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张浚张栻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格局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史使命,吾辈学人自当勇担时代重任,以笔为刀,以文为剑,无畏困难,披荆斩棘,为发掘并实现以张浚张栻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吴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文章分类:
学术文章
|
|